找到相关内容101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平常用功

    修善,可由此步步高昇至涅槃。  恶的是: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谎话、恶口、挑拨离间语、綺语(讲废话、讲话时机不对)、贪欲、瞋恨、邪见。  善的是:与十恶相背反,并能实行十波罗蜜:  布施、持戒、出离(离欲...不干扰他人。讲话内容以「法」为第一优先,讲话应该有「厌欲、离欲、灭欲」的内涵,有10种:少欲、知足、远离烦恼、无执著、精进、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。无用的话少说,无用的话32种,是卑劣、无利益,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1250321.html
  • 戒定慧的考察

    净心的一切德行,本出于对人类──有情的同情,而求合于和乐善生的准则。戒与慈悲,是侧重于「无镇」善根的。但这在限于时机的声闻法中,还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!   第二节 定   离欲与定   依戒生定,是在三...中,还是有此一着。习定的方法,尽可不同,但大□调身、调息、调心,使精神集中而归于平静。这有一重要事实,即修习禅定,必以离欲为先。如贪恋一般的现实生活,那是不能得定的。换言之,非鄙视──轻视现实生活,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1456510.html
  • 略述四念处

    之后才说“增上法”(无常、苦、无我),这些都是要让弟子产生“厌、离欲、灭尽向”,使弟子从闻、思、修中、证“厌、离欲、灭尽、寂静法。”由此可知,佛陀的教化,无非是为贪欲永尽、嗔恚永尽、愚痴永尽,而达身心...

    元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14969686.html
  • 咒语非佛说

    ,则寂静涅槃,心解脱慧解脱,不受苦报,不受乐报,不受不苦不乐报,不受后有。厌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,是名灭谛。灭谛别无商量的余地,不灭尽苦因贪嗔痴,必定在苦果中尝受苦、乐、不苦不乐。若说不离欲而得解脱者,灭谛便失其真谛之意义,四圣谛即时坏失。究其实际,从来没有人不离欲而得解脱,所以四圣谛是一切学佛者所应当知,应当学。  四则道谛,所谓道谛就是完成“厌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”,自知自证解脱的方法。...

    释从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82853054.html
  • 空相应缘起随顺法经之瑜伽师地论释 (三)“甚深”

    见施设(意见的施立设定)。  云何三门?一、于欲界未得离欲,于欲界系三种受中,妄计一分为明我所,妄计一分为受者性,分别有我,起见施设。  那么是那三种门呢?第一、于欲界未能获得离欲,而于欲界所系的三种感受(指乐受、苦受、或不若不乐受)之中,虚妄的计著其中的某一部份说是我所(属于我的),虚妄的计著另外的部份说是能感受者的性质,由此分别出有一个所谓的我而起了见施设。  二、于欲界己得离欲,第三静虑未得...

    陈重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94653136.html
  • 释恒清著:《佛性论》的研究(2)

     除了以上四相之外,《佛性论》再以“八法”解释转依  。八法是:(1)不可思量,(2)无二,(3)无分别,(4)  清净,(5)照了因,(6)对治,(7)离欲,(8)离欲因  。而此八法又由离欲离欲因所摄。离欲是灭谛,离欲因是  道谛。其相摄关系如下:  1.不可思量──┐  2.无二 │─ 灭谛摄(离欲)  3.无分别───┘  4.清净────┐  5.照了因 │─ ...

    释恒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5948450.html
  • 《杂阿含经》辨义

    ;或“得无上爱尽解脱,不起诸漏,离欲解脱。”[注六]此中,前二种情况都是经由善知识的开示而得以证解脱的,这不能不说是他力的。   至于经由善知识的指导而当下得法眼净,乃至于...经明白的说到:“一切诸行空、寂、不可得、爱尽、离欲、涅槃。”[注一○]由此可见这个教义乃是《杂阿含经》时代就明白提出的。   但是读过二六二经的人都知道,这个教义却是未能破除...

    温金柯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72762369.html
  • “杂阿含经”研习:先得法住智 后得涅槃智

    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后有。” 时,彼须深语比丘言:“尊者!云何,学离欲、恶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,具足初禅,不起诸漏,心善解脱耶?” 比丘答言:“不也,须深!” 复问:“云...彼象多比丘于我面前记说:“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己作,自知不受后有。”我即问彼尊者:“得离欲,恶不善法,………乃至身作证,不起诸漏,心善解脱耶?”彼答我言:“不也,须深!”我即问言:“所说不同,前后...

    罗无虚讲 蔡惠明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3063780.html
  •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[四]:戒谤三宝等

    法即是正,什么是正法,离欲就是正法,念佛离欲,是正法,布施离欲,是正法,持戒离欲,是正法,持咒离欲,也是正法,所以法就是离欲尊,离了欲,一切法都是正法,未离欲,一切法都是世间法。 僧即是净,僧人在尘不染尘,在世而出世,在欲而离欲,心清净,不入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即证初果,断欲界烦恼,证三果,出三界生死,证阿罗汉果,习气清净,证辟支佛果,一切法清净,证菩萨无生法忍果。 ...

    圣一法师讲述

    |菩萨戒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8/07585588503.html
  • 佛悲魔喜的种种现象-多识仁波切

    变化只是非本质性变化,作为其本质和规定性的性质不能变,若其本质变了,就不成其为佛教了。如离欲去贪是贯穿佛教全部教义的基本原则,若离开“离欲去贪”这个大前提,佛教的一切教义无从谈起。   佛教寺院是...为目的的商业行为。这种与佛教离欲精神反其道而行之的作法,貌似“兴佛”,实际上是消灭佛教精神的灭佛。其危害远胜于历史上的历次灭佛运动。“佛”和“魔”只是一字之差,外形上佛魔没有什么差别,甚至在无明笼罩的...

    多识仁波切

    |防魔|识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4/0756358639.html